自從小米宣布赴港IPO以來,其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市場神經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5月31日會見媒體時明確表示,小米上市將會很快發(fā)生。隨后傳出“小米7月16日發(fā)行CDR,7月17日在港上市”的消息,雖然隨后有知情人士出來對該消息進行了否認,但可以預見的是,小米上市已經漸行漸近。
5月31日,有消息稱小米定于7月16日在上交所發(fā)行CDR,并于7月17日正式在港上市。這意味著小米將成為港交所首個“同股不同權”上市公司。消息還稱,小米進行CDR和香港IPO定價的時間,是7月9日。
資料顯示,小米曾于5月3日在港交所披露招股說明書,計劃募資超過100億美元。據了解,這是香港八年來最大IPO,也成為繼阿里巴巴之后,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(yè)IPO。
2017年營收超千億增速排名全球第一
招股書顯示,2015-2017年,小米分別實現(xiàn)營業(yè)收入668.11億元、684.34.億元和1,146.25億元;經營利潤為13.73億元、37.85億元和122.15億元。以此計算,小米2017年營業(yè)收入和經營利潤分別增長了67.5%和222.7%,對比收入超過千億元且贏利的大型互聯(lián)網公司,小米的營收增速超過了阿里巴巴、騰訊和Facebook,排名全球第一。
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,小米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智能手機銷售。以2017年收入為例,小米智能手機的營收規(guī)模約為805.6億元,占比70.3%。IDC最新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2018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總體下降2.9%,小米排在全球第四,同比增長高達87.8%。
到底值多少錢?消息稱內部估值2000億美元
在這份招股書中,小米將自己定義為一家互聯(lián)網公司,核心是手機、智能硬件和IoT平臺。2017年報也顯示,小米除了七成收入靠賣手機所得外,來自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的營收是234.4億元,占比20.5%,互聯(lián)網服務營收約98.9億元,占比8.6%。
那么,作為互聯(lián)網公司而非單純手機廠商的小米值多少錢呢?據相關媒體報道,小米內部資料顯示對此次IPO融資小米內部估值為2000億美元(約1.27萬億人民幣),不過這一消息并沒有得到小米方面確認。值得一提的是,截至5月31日收盤,騰訊控股市值為37939億港元,約合4834.04美元;阿里巴巴市值5079.84億美元;京東市值513.51億;百度市值為841.27億美元,也就是說,2000億元美元估值的小米,相當于2/5的騰訊,1/2的阿里,2個半百度,3個半京東。
不過,各方機構給小米的估值并不相同。胡潤研究院在2017年12月發(fā)布的《2017胡潤大中華區(qū)獨角獸指數》中提到,小米企業(yè)估值范圍與新美大并列第三,在2000+億元人民幣(307億美元);有著“互聯(lián)網女皇”之稱的瑪麗-米克爾(MaryMeeker)在5月31日發(fā)布了2018年的互聯(lián)網趨勢報告,給出小米的估值為750億美元。
有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小米估值的水漲船高,還與其在上市前獲得了多倫融資相關。2010年底,小米A輪獲4100萬美元融資,投資方為IDG、順為、晨興等,估值2.5億美元;211年底、2012年6月、2013年和2014年12月,小米獲得了B、C、D、E輪融資,其中E輪融資時的估值已經達到450億美元,也就是說從2010年到2014年,小米的估值翻了180倍。如果小米掛牌后能夠實現(xiàn)2000億美元市值,將是8年前完成A輪融資時的800倍。
如何參與認購:選一家靠譜的港股券商開戶
作為內地知名的新經濟企業(yè),良好的基本面表現(xiàn)、美好的前景以及機構的追捧,都讓投資者對其上市后的表現(xiàn)寄予厚望。然而,據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,目前港股通無法進行港股打新,所以如何才能參與小米的新股認購,成為擺在普通投資者面前的一大難題。
一位2017年港股投資收益實現(xiàn)翻倍的投資者告訴中國網財經記者:“內地投資者想買小米股票并不難,只需選擇一家靠譜的港股券商進行開戶交易即可。”該投資者表示,自己一直在用老虎證券這一平臺。至于老虎證券最吸引他的地方,是“開戶快;中文股票資訊及客服好;更重要的是目前傭金只有萬2.9左右的水平”。
據該投資者透露,目前在老虎證券進行小額交易是免收傭金的,同時提供免費的LV2行情。據該投資者還特別點贊了老虎證券交易軟件TigerTrade中的社區(qū)板塊。據他透露,自己去年在老虎證券開戶,其實也算一名“港股小白”。自己在入市初期在這個社區(qū)板塊中學到了不少選股策略,隨后憑借對融創(chuàng)中國、中國恒大及騰訊控股的買入,實現(xiàn)了翻倍收益。
轉自:新浪財經網
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
版權所有: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-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