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依然在看到謠言時深信不疑,熱衷于把謠言擴散出去,這跟科學素養(yǎng)與媒介素養(yǎng)的普遍缺失有著脫不開的干系。
水泡饅頭發(fā)現里面添加“衛(wèi)生紙”?前不久,這段據稱是甘肅天水一家市場所銷售饅頭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。寧夏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組織的檢測結果表明,未發(fā)現非食用添加物。換言之,上述網絡視頻是有意編造的謠言。
如果了解相關行業(yè)的知識,很容易就能發(fā)現市售紙漿價格及制假成本遠高于一般饅頭的銷售價格。就算真有不法分子有心造假,如果采取往饅頭里添加衛(wèi)生紙的低劣伎倆,未免得不償失。權威部門的檢測結果,加上行業(yè)知識,足以打消公眾由此事件產生的疑慮。
這起網絡謠言事件,讓人聯想起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“紙餡包子”事件。后者已被作為典型案例寫入大學新聞專業(yè)的教科書,說的是某電視臺記者策劃、擺拍了“紙箱餡包子”的生產過程。報道播出以后,引發(fā)輿論震驚,但經過監(jiān)管部門徹查,根本沒發(fā)現市場上存在“紙餡包子”。事后涉事媒體作出公開檢討,捏造假新聞的記者受到刑事處罰。
相隔十多年卻高度相似的傳媒假事件,因為編造的主體不同,反映了信息傳播的變遷,也凸顯了整治謠言的艱巨性。如果說在傳統(tǒng)媒體時代,加強對采編人員職業(yè)道德與規(guī)范的教育,能夠有效避免假新聞的傳播,那么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,每個網民都是報道者,都有可能成為謠言和假消息的傳播者。
利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焦慮,編造和傳播不實消息,幾乎成了傳播領域的頑疾。有數據顯示,網絡謠言中的食品安全信息占45%。不光有“衛(wèi)生紙饅頭”“紙餡包子”這樣聳人聽聞的惡意傳謠,也有以善意面目傳播的偽科學信息。比如,流傳經久不息的“食物相克”的說法,絕大多數都經不起推敲。
加強對食品安全領域的監(jiān)管,打消公眾“舌尖上的疑慮”,固然是消減類似謠言的根本之策。然而,完全消除真實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,依然任重而道遠。況且,隨著現代人對健康的日益重視,任何關于食品安全的風吹草動都會觸發(fā)公眾敏感的神經,滋生謠言的土壤也會因此擴張。
依法嚴懲謠言編造者,是控制謠言的重要手段;減少謠言的傳播范圍,則是削弱謠言影響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。很多傳播范圍廣的食品安全謠言,事后均被證明沒有太高技術含量,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邏輯上都站不住腳。然而,很多人依然在看到謠言時深信不疑,熱衷于把謠言擴散出去,這跟科學素養(yǎng)與媒介素養(yǎng)的普遍缺失有著脫不開的干系。
科學素養(yǎng)與媒介素養(yǎng),一個屬于自然科學領域,一個屬于人文社科領域,就像高中階段要分文理科教育一樣,兩者的字面意義似乎有著天壤之別。然而,科學素養(yǎng)與媒介素養(yǎng)其實是一體兩面的。當科學理論與技術作用于社會,就牽涉到傳播方法和路徑,直接關系到公眾媒介素養(yǎng);而媒介素養(yǎng)如果脫離了科學基礎,就難以對社會面貌形成客觀認知。
科學素養(yǎng)和媒介素養(yǎng)有許多共通性。比如,科學與傳播都需要質疑精神。科學上的權威理論要接受質疑,被后人不斷完善,甚至最終被否定;同樣,對信息傳播也需要養(yǎng)成質疑的習慣。如果受眾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,都能問問來源和出處,細究事實和依據,就不至于被謠言所蒙蔽,至少不會助推謠言的再傳播。
食品安全謠言來勢洶洶,有的歷經反復辟謠,依然在某些情況下被某些群體繼續(xù)傳播。一個謠言傳播的時間越久、范圍越大,徹底消除其危害的難度就越大。每一個公民都有阻止謠言傳播的責任,尤其在新媒體時代,加強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,不助長謠言傳播的氣焰,提高科學素養(yǎng)和媒介素養(yǎng),當成為現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認知。(王鐘的)
轉自:中國青年報
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